黎氏八駿故居內的板溪學校。(資料照片)
  本報記者 文熱心 徐 榮
  1、白屋出公卿,土屋多才俊
  湘潭縣曉霞山下,有一片土磚屋。
  對見慣了流金溢彩的現代人來說,它實在土得掉渣。
  這土磚屋,是清奉政大夫黎葆堂所建,至今100多年曆史了。
  堅守老屋、年已92歲的蔣冬初老人說,這裡是當年中路鋪一帶最好的房子,所以新中國成立後“做了好長時間的鄉政府”。
  蔣冬初“民國二十年就到黎家做工”。他記得,這房子當年好大一片,正屋有40間,加上其他雜屋一共80多間。“兩道圍牆,從槽門進來後,又分兩進。”據說,前進正廳中,曾懸掛巨匾,匾上書“美意延年”四個大字,是1919年1月19日主人黎松安50歲時,民國總統徐世昌題贈。
  記者從殘存的10多間房子里,看到“誦芬樓”——當年的書樓,黎松安與“羅山詩社”吟詩唱和的地方,也是齊白石尚未成名之前的“老據點”——白石在這裡常常一住數月,向黎松安學習篆刻。在這片房子的最北面,至今保留著黎氏家學——長塘杉溪學校。
  中國現代史上有名的“黎氏八駿”——黎錦熙八兄弟,就誕生在這一片土屋裡,也是從這裡走向世界。
  2、前溪留文脈,後背有靠山
  按蔣冬初的說法,黎家出人才,是因為“這裡風水好”。
  這裡確實風景如畫:小橋流水,竹籬茅舍,平疇沃野,阡陌如棋。
  晚清湘潭詩人王仲言,在《杉溪晚眺》一詩中,描寫這裡的秋天景色:“黃花霜里遠,紅葉雨中妍。”
  打開黎氏槽門,一眼就看到地名之源——長塘。
  蔣冬初說,現在的長塘,只剩下三分之一。當年池塘中長滿肥美的菱角,以致現在這個村子以菱角“冠名”。
  奇異的是那條杉溪,本來發源於曉霞山裡,向北流去,然而流過黎家門前之後,遇到了羅網山,在這裡拐了一個90度的彎,再次迴流到黎家門前。而黎家的後山,就是曉霞山一景——筆架山。“黎家主出讀書人,後有筆架山作壩猩枷餱∥穆觥!�
  他有他的說法。不過,這裡確實是宜居之地,也是讀書的好地方。
  3、國學加西學,土屋育英才
  徜徉土屋,記者一個疑問:廣有田產,家境富裕,“打開槽門,望得見都是黎家田”的黎家,為什麼守著這片土磚屋?
  史料上說,黎松安晚清考中秀才,卻不入仕途,寄情於翰墨,平日以讀書、寫字、作詩為樂。從後人對他“尤其是對陶靖節(淵明)推許”的評價來看,黎松安過著“採菊東籬下”的傳統士大夫日子。
  終究時代不同了,面對“三千年之變局”,黎松安受到維新思想影響,接受新的思想觀念,反對封建專制和禮教,反對女人包腳扎頭髻,反對封建迷信,家中從不請師公敬神弄鬼。在清末,黎家開始在家著意用“新學”教育子女。
  黎家聘請了幾位能摻用“新學”的秀才教子,開設中西合璧課程,既講授儒家經典,也講授算學、格致、博物、音樂和美術等新課目。所以黎錦熙等弟兄,既有深厚的國學功底,又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熏陶。
  黎松安沒有將精力放在改造土磚屋上。
  4、黎氏這個家,湖南很獨特
  有人說,黎家這樣一個家庭,菱角這樣一個山村,出了這麼多人才,在湖南,在全中國,都是很獨特的。
  當年,毛澤東曾對胡耀邦說:“一部《紅樓夢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上層社會的橫斷面。一部《金瓶梅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下層社會的橫斷面。‘湘潭黎氏’一門反映了近百年中國國共兩黨的橫斷面。”
  若干年後,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,對黎氏第三代、軍旅作家黎白,複述了這段話。
  如何理解這段話?黎氏無疑是文化之家。黎松安是黎氏第一代,有著維新思想;黎家第二代,許多人同情革命,是共產黨的朋友,如黎錦熙等;黎家第三代呢?許多是新中國的文化人才。
  如此,黎氏土磚屋不僅是“黎氏八駿”的起點,也是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一個見證。
  ■鏈接:黎氏八兄弟
  黎氏八兄弟:老大錦熙為著名語言學家、教育家、文字改革家,有“漢語註音之父”之譽,是毛澤東在湖南四師、一師求學時的老師。老二錦暉為傑出音樂家,中國新歌劇、通俗歌曲、兒童歌舞劇的開拓者,創作過《桃花江是美人窩》、《毛毛雨》等名歌。老三錦曜為著名採礦專家。老四錦紓為著名教育家。老五錦炯為著名鐵道和橋梁專家。老六錦明為著名作家。老七錦光為作曲家,其作品《夜來香》曾唱遍亞洲。老八錦揚為享譽國際文壇的美籍華裔作家。  (原標題:黎氏土屋,湖湘豪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s87vsqe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